您好,欢迎访问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官网! 电话:0535-2123456,非工作时间:0535-4770123 | 今天是:
新闻通知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部门动态
自采信息

心脏大血管外科突破“心”禁区为高危心脏病患者点亮新生——记滨医烟台附院首例微创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三尖瓣置换术获得成功

发布日期:2025-10-16 来源:心脏大血管外科 作者:刘英军 责任编辑:于冠中 审核人:丛昕 浏览次数:

  18年前,王阿姨(化名)因心脏瓣膜病曾于当地医院做二尖瓣机械瓣置换+三尖瓣成型以及射频消融手术,3年前又因胆囊结石切除胆囊——2次大手术让她的身体像“历经风霜的老机器”,而如今的“新麻烦”更致命:三尖瓣重度返流,加上多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功能已严重受损,走几步路就喘得厉害,晚上躺不平,饭也吃不好,脚肿得像发面馒头……她的心脏像“跑了十几万公里的老车”,生命“危在旦夕。说起病情,71岁的王阿姨直抹眼泪。

  “多家医院都说手术“风险太高,不敢接,我们几乎要放弃了。”王阿姨的儿子回忆,辗转求医的日子里,医生们看着厚厚的病历本直摇头:“心脏上开过刀,又有高血压、糖尿病,传统手术要开胸锯骨,她这身体根本扛不住;微创手术难度太高,建议吃药治疗。”

  绝境中的担当:滨医烟台附院

  刘英军主任团队“敢接硬骨头”

  就在一家人绝望无助时,滨医烟台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刘英军主任团队的出现,给了患者生存的希望。“患者虽然病情复杂,但不是完全没机会。”刘英军主任仔细研究病历后,提出了大胆方案:用微创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做三尖瓣置换,既能减少创伤,又能精准解决瓣膜返流问题。考虑到手术难度及风险,团队主动联系在心脏微创领域经验丰富的青大附院杨苏民教授,邀请他协作手术,共同为患者“护航”。

  “刘主任团队特别负责,从门诊到住院,每天都来床边看望患者,还组织心内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一起讨论病情,光治疗方案就改了3遍。”王阿姨的家属感动地说,“他们说‘只要有1%的希望,就尽100%的努力’,这种担当精神让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微创“心”突破:4厘米小切口里的

  “精细活”—不开胸、不锯骨:

  手术台上的“毫米级”协作

  “传统手术要切开20多厘米的口子,锯开胸骨,患者恢复慢、风险高;我们这个微创小切口,在胸壁上开个4厘米的‘钥匙孔’,用特殊器械伸进去,并且是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操作,就像‘隔着门缝修表’,考验的是技术,更是耐心。”刘英军主任解释。整个手术过程历时3小时,每一针缝合误差不超过1毫米,最终精准定位病变的三尖瓣,植入生物瓣膜,完成三尖瓣置换手术。

  从“心”开始的康复—患者的新生纪实

  “没想到手术后恢复这么快!手术后醒来,胸口不怎么疼,第二天护士就扶我坐起来了,现在能自己吃饭、走路,比术前强太多了!”术后第3天,王阿姨已经能笑着和医护人员聊天。心脏超声显示:新的生物瓣膜功能良好,返流消失,心脏功能正在逐步恢复。

  “微创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加上我们术后有专门的心脏康复团队,从饮食、活动到用药全程指导,所以恢复这么顺利。”刘英军主任说。

  滨医烟台附院心外科技术“上新”,

  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该例手术,是滨医烟台附院施行的首例微创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三尖瓣置换术,标志着医院在心外科高难度微创手术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以前这类手术要转到大医院,现在我们自己就能做,还能邀请顶级专家协作,说明我们团队的技术和协作能力都达到了新水平。”刘英军主任说。

  对患者来说,这是“从绝望到重生”的奇迹;对医院来说,这是“技术突破+团队协作”的成果;对更多类似病情的患者来说,这更是希望——以后不用再奔波千里,在“家门口”就能接受高水平的微创心脏手术。

  赞滨医烟台附院心血管外科

  高龄重症路难行,多家医院不敢迎。

  微创切口病痛去,医师协作技术精。

  术后康复日日好,仁心妙术救苍生!

Copyright©2024 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医院地址:烟台市牟平区金埠大街717号

南院地址:烟台市牟平区南华街629号 邮编:2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