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进社区 志愿服务留真情
——团委组织“专家义诊进社区”志愿活动小记
今年,我院团委组织开展的“专家义诊进社区”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在临床科室、公共卫生科、宣传统战处及学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已经连续开展了三次, 辐射近4万社区居民,义诊人数逾千人。该活动是医院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医院对外宣传服务的有效途径,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更为医院赢得了百姓口碑。
回忆起活动的点滴,我们看到更多的不是一摞摞的义诊登记单,不是各级各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而是志愿活动中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一座新医院即将崛起的强大力量。
一个灿烂的笑容 一片浓浓的真情
微笑,是打开“陌生之门”的钥匙。来到相对陌生的莱山社区, “微笑”成了我们所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者的统一“着装”,迅速拉近了我们与社区居民的距离。迎接患者的笑容让我总先想起高琴大姐,她成了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专业导医,她总是用温和的话语和灿烂的笑容导引着、搀扶着把患者送到专家面前。还记得赵腾腾给老大爷测血糖的一瞬,她一手按压住老人测完血糖的手指,一手轻拍老人手背,皱着眉说“老大爷,您知道您血糖多高啦,可要注意饮食,糖尿病并发症可厉害着呢!快,让我们的专家金主任给看看”。老人呵呵一笑说“好姑娘,谢谢你”。她赋予测指尖血糖的一种全新的感情。就是这些话、就是这些微小的举动,换来的是社区居民对我们志愿活动的信任、是对一所相对陌生的医院“第一印象”。
劳累忙碌也上阵 全科问诊无缝隙
每次给专家打电话通知义诊时间、地点等信息的时候,最担心的是专家会有临时变动,因为他们业务繁忙、抽出宝贵的时间去义诊非常不容易。但是,担心总是多余的,电话那头的回答总是干净利落的一个字“行”!张明哲主任在去前七夼社区义诊的那天凌晨两点刚刚结束了心梗病人的介入手术,义诊队伍清晨7点半出发,他准时到达集合地点。当义诊患者家属请求他入户义诊时,他的回答也是一个字“行”。黄海社区的义诊持续到上午11点半才结束,当大家起身出发时,来了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大妈,她说她出了车祸后头痛、流脓鼻涕,唐友梅主任等几个专家都围坐下来,对老人进行详细的问诊与触诊,唐主任对我说“咱们晚点走不要紧”,我说“行”!义诊每次都邀请5-6名来自不同临床科室的专家,然而总会有病人找不到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专家,专家们都会竭尽所能、用自己专业纬度去涵盖这些范围,给患者正确的建议、指导。神经内科的唐主任会给大内科病种做健康指导、王京生博士就把骨科的病人全部包揽、普外疾病也都划拨给了宫焕松主任……在这里健康指导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诊断,在这里大家都尽自己所能为患者提供服务,在这里我们都“行”!
从细微环节入手 丰实义诊活动内容
认识我们、了解我们、联系我们。专家义诊在让百姓得到真正实惠的同时,也起到了对医院宣传的作用。为让全市人民认识我们、知道我们的专家、方便得到联系方式,我们用心去每一个细节。前期宣传海报的制作,对专家专业、专长、职务职称进行介绍,在义诊前三天张贴到社区的各个宣传栏、通过社区服务平台发布义诊信息,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专家名片制作(印有医院简介及科室联系电话),对现场咨询的患者发放,让患者记住我们的专家,方便联系专家;把查体结果登记到医院宣传手册上,让广大社区居民保留好我们的宣传品,不丢弃;设义诊导医,为来参加义诊的患者进行指导与疏导;让医学院志愿者加入到活动队伍中来,让他们坐在专家旁边、让他们开始学着记录、真正实现了学生的“早临床”教育,让学生在得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了“医德萌芽”…… 创新让义诊不再单调、创新让义诊的效果持续恒远、创新让校院合作广泛深入、创新让我们在新的医疗市场上闪烁光芒!
多一句耐心解释 多一个真心朋友
“我们早晨7点没吃饭就来等着查血糖,你们这个点才来!”“怎么没有看心脏病的大夫?”“你们不是来推销买药的吧?” …… 志愿服务活动中会有很多声音,有的悦耳、有的嘈杂,把嘈杂的声音去掉,需要的是我们耐心的解释。“大叔,餐后两小时血糖也是重要的监测指标啊,您之前只查餐前的吧?我们从医院出发来义诊路程稍远,所以活动安排的时间比较晚,抱歉啦!以后我们会让社区干部准确告知大家。”医院青年志愿者们微笑着给他解释,又拿出宣传册子给他指医院的位置。“你们真不容易,这么远来义诊。”语言是一剂良方,充满真实情感的语言会打动人心。我们的解释换来的不再是“矫刺”,是真心,用这一剂良方把不同的声音变成悦耳和谐的旋律需要我们多些耐心、多些付出!
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烟台附院志愿者们的精神值得我们骄傲与学习;融入社会、融入胶东半岛、融入百姓心中,烟台附院志愿者活动的路还有很长;仁心、妙术、大爱无疆是医院崛起的不竭动力!(团委 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