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拼搏奉献浇注胜利之花——参加烟台市第二届急救技能大赛有感
热烈的会场,响亮的口令,娴熟的操作,紧张的气氛……技能大赛的三天中,发生了太多太多精彩的瞬间,无数个动人的场景在这里定格,感人的故事在这里上演,以至于大赛结束之后,这些情景依然在我们脑海中盘旋。10月9日下午,我市第二届急救技能大赛顺利完成各项赛事,历时三天圆满落下帷幕。我院在此次大赛中力压群雄,取得团体总分冠军、荣获特等奖,个人全能第一名,心肺脑复苏单项操作第一名,颈椎损伤车内解救操作项目第一名佳绩。
作为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代表队,我们有幸与其他36支代表队、108名参赛选手切磋技艺,虽然只有短短三天,但此次大赛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实力的舞台,众多的奖项彰显了我院急救能力和水平,凝聚着参赛队员及全体医护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在接到烟台市举办急救大赛通知后,我院积极行动起来,全院掀起学理论、比技术的热潮。分管院长孙经武带领科教处积极组织相关候选人员集中培训、考核,最终经过层层选拔,我们三个人(常振平、王佳森、王春晓)以优异成绩被选中。当被通知参加大赛的时候,我们心情既激动又紧张,但更多的是有些畏难情绪,因为我们知道准备这样的比赛是何等辛苦,各地参赛选手都经层层选拔,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要想取得好成绩,只有发扬拼搏精神。急诊科姜善红主任再三鼓励我们:“首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只要付出,一定有所收获”。我们利用晚上时间回家复习理论,白天集中一块练习操作,从一开始的熟悉流程,到熟练操作,再到默契配合。
好事多磨,10月16号烟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发出通知,比赛时间顺延一周,时间正好和王春晓老师的婚期冲突。为了确保比赛顺利进行,副院长孙经武亲自多方协调人员,最终安排心内科魏静副主任医师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换人就意味着从头开始,我们压力很大。为了不拖后腿,临危受命的魏静老师利用晚上时间加紧练习,以保证与我们同步。副院长孙经武及科教处老师们常在百忙之中亲临现场指导,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如联系安排操作模型、模特、练习用车、大赛服装等。姜善红主任亲自为我们授课指导,给我们做示范动作,讲解要点,百遍不厌,从每个操作的细节抓起,严格要求我们,力求完美。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做的已经很好了,主任这么要求是不是太吹毛求疵了?姜主任说:“挽救生命,我们必须力求万无一失,我们就是要把大家认为有难度、不容易做好的部分做好,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就拿模拟座位颈椎损伤的搬运来说,我们要将怀疑颈椎损伤的驾驶员从车内搬运出来,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颈托的固定、一系列全身查体、上解救套和繁琐的固定,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做到快速准确操作,病员身体又不晃动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0遍、20遍、30遍、40遍……,有些细节的问题我们总是不得要领,难以突破,姜主任亲自给我们当模特,用她亲身的感受帮助我们纠正。比赛当天,车内安装了5个摄像头,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大家的视野内,操作快、稳、准,病员没有一丝一毫的身体晃动,整个过程非常流畅、一气呵成,得到了全部评委的一致肯定并给出了198的最高分(满分200分)。
心肺脑复苏是我们的优势项目,在上一届比赛中,我们囊括了前3名奖项,由于我们练习的模拟人和比赛中使用的不一样,为了适应比赛,赛前3天,科教处、姜主任积极为我们争取到120指挥中心练习的机会,这款模拟人相当的敏感,电脑监测7个项目,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按压深度5-6cm,按压与放松1:1,按压是否垂直,按压位置是否错误,按压与通气比例30:2,潮气量400-600ml。当我们上手按压的时候,傻眼了,力气过大,几乎全部深度超过6cm,而且按压与放松不能达到1:1,怎么办?我们利用这难得机会加紧练习,互相帮助找出问题的所在,短时间高强度的按压,手掌很快就肿了起来,大家不顾疼痛,一直持续练习到晚上九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迎着瑟瑟寒风,我流泪了,虽然一直在努力,但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的优势项目能保住吗?晚上休息的时候,我调整好心态,仔细的思考与回味这种按压的力度与方式,并且与姜主任联系,希望她还能为我们争取到指挥中心再次练习的机会。当再次来到中心时,我们没有蛮按,找好按压力度、保证频率、再慢慢的送气、保证按压与放松1:1,这一次又练习到很晚,虽然感觉很疲惫,但却变得信心满满。
比赛是紧张激烈和残酷的,从报告开始到报告操作完毕只有一次机会,在这短短的3、4分钟里,要做到超水平发挥,既要有熟练准确的操作,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孙经武副院长因参加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不能亲临比赛现场,此次由陈方民副院长担任领队。陈院长一直陪在我们身边,仔细观看比赛,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随时与我们沟通,大屏幕不断报出选手成绩,xx号气管插管0分,xx号气管插管23分,xx号心肺复苏35分……顿时我们的心也揪了起来,他及时发现,鼓励我们,让我们放下包袱,正常发挥。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们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的时候,曾经跪得红肿的膝盖,压得酸疼的手臂、裂着口子的手掌,在家生病盼着早点回家的宝宝… ,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随着胜利的喜悦烟消云散了,我们知道,我们没有辜负领导和同仁们的信任和期望,没有辜负自己和同事们的辛苦与付出。
那一刻,我们很幸福,我们知道,辛苦和汗水换来的胜利之花是最饱满最芬芳的。我们更知道,在烟台附院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会开满美丽的鲜花,今天,我们用自己的努力拼搏为医院献上美丽的一朵。(急诊科 常振平)
作为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代表队,我们有幸与其他36支代表队、108名参赛选手切磋技艺,虽然只有短短三天,但此次大赛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实力的舞台,众多的奖项彰显了我院急救能力和水平,凝聚着参赛队员及全体医护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在接到烟台市举办急救大赛通知后,我院积极行动起来,全院掀起学理论、比技术的热潮。分管院长孙经武带领科教处积极组织相关候选人员集中培训、考核,最终经过层层选拔,我们三个人(常振平、王佳森、王春晓)以优异成绩被选中。当被通知参加大赛的时候,我们心情既激动又紧张,但更多的是有些畏难情绪,因为我们知道准备这样的比赛是何等辛苦,各地参赛选手都经层层选拔,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要想取得好成绩,只有发扬拼搏精神。急诊科姜善红主任再三鼓励我们:“首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只要付出,一定有所收获”。我们利用晚上时间回家复习理论,白天集中一块练习操作,从一开始的熟悉流程,到熟练操作,再到默契配合。
好事多磨,10月16号烟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发出通知,比赛时间顺延一周,时间正好和王春晓老师的婚期冲突。为了确保比赛顺利进行,副院长孙经武亲自多方协调人员,最终安排心内科魏静副主任医师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换人就意味着从头开始,我们压力很大。为了不拖后腿,临危受命的魏静老师利用晚上时间加紧练习,以保证与我们同步。副院长孙经武及科教处老师们常在百忙之中亲临现场指导,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如联系安排操作模型、模特、练习用车、大赛服装等。姜善红主任亲自为我们授课指导,给我们做示范动作,讲解要点,百遍不厌,从每个操作的细节抓起,严格要求我们,力求完美。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做的已经很好了,主任这么要求是不是太吹毛求疵了?姜主任说:“挽救生命,我们必须力求万无一失,我们就是要把大家认为有难度、不容易做好的部分做好,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就拿模拟座位颈椎损伤的搬运来说,我们要将怀疑颈椎损伤的驾驶员从车内搬运出来,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颈托的固定、一系列全身查体、上解救套和繁琐的固定,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做到快速准确操作,病员身体又不晃动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0遍、20遍、30遍、40遍……,有些细节的问题我们总是不得要领,难以突破,姜主任亲自给我们当模特,用她亲身的感受帮助我们纠正。比赛当天,车内安装了5个摄像头,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大家的视野内,操作快、稳、准,病员没有一丝一毫的身体晃动,整个过程非常流畅、一气呵成,得到了全部评委的一致肯定并给出了198的最高分(满分200分)。
心肺脑复苏是我们的优势项目,在上一届比赛中,我们囊括了前3名奖项,由于我们练习的模拟人和比赛中使用的不一样,为了适应比赛,赛前3天,科教处、姜主任积极为我们争取到120指挥中心练习的机会,这款模拟人相当的敏感,电脑监测7个项目,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按压深度5-6cm,按压与放松1:1,按压是否垂直,按压位置是否错误,按压与通气比例30:2,潮气量400-600ml。当我们上手按压的时候,傻眼了,力气过大,几乎全部深度超过6cm,而且按压与放松不能达到1:1,怎么办?我们利用这难得机会加紧练习,互相帮助找出问题的所在,短时间高强度的按压,手掌很快就肿了起来,大家不顾疼痛,一直持续练习到晚上九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迎着瑟瑟寒风,我流泪了,虽然一直在努力,但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的优势项目能保住吗?晚上休息的时候,我调整好心态,仔细的思考与回味这种按压的力度与方式,并且与姜主任联系,希望她还能为我们争取到指挥中心再次练习的机会。当再次来到中心时,我们没有蛮按,找好按压力度、保证频率、再慢慢的送气、保证按压与放松1:1,这一次又练习到很晚,虽然感觉很疲惫,但却变得信心满满。
比赛是紧张激烈和残酷的,从报告开始到报告操作完毕只有一次机会,在这短短的3、4分钟里,要做到超水平发挥,既要有熟练准确的操作,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孙经武副院长因参加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不能亲临比赛现场,此次由陈方民副院长担任领队。陈院长一直陪在我们身边,仔细观看比赛,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随时与我们沟通,大屏幕不断报出选手成绩,xx号气管插管0分,xx号气管插管23分,xx号心肺复苏35分……顿时我们的心也揪了起来,他及时发现,鼓励我们,让我们放下包袱,正常发挥。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们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的时候,曾经跪得红肿的膝盖,压得酸疼的手臂、裂着口子的手掌,在家生病盼着早点回家的宝宝… ,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随着胜利的喜悦烟消云散了,我们知道,我们没有辜负领导和同仁们的信任和期望,没有辜负自己和同事们的辛苦与付出。
那一刻,我们很幸福,我们知道,辛苦和汗水换来的胜利之花是最饱满最芬芳的。我们更知道,在烟台附院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会开满美丽的鲜花,今天,我们用自己的努力拼搏为医院献上美丽的一朵。(急诊科 常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