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连阡陌(四)| 医护温情,情系乡镇
滨州医学院 “医暖夕阳 助老医疗” 社会实践队赴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中心卫生院开展实践活动,旨在深入调研乡镇助老医疗工作的实际情况,期望以青春之力,触摸基层医疗温度,助力老年健康守护。

初临高里细探医况
走进高里街道中心卫生院,乡镇助老医疗的图景便在眼前铺展。作为连接村落与老年群体的基层医疗前沿,这里正用联合乡村开展的体检活动,织就一场健康守护的接力。从生活方式问询到多维度身体检查,每一步都为老人的健康筑牢根基。我们在此探寻,读懂基层为老人健康“兜底”的努力——助老医疗,本就该从这些贴近老人生活的事做起。


助老政策织密健康网
家庭医生新变化
家庭医生模式正悄然升级:从过去单一的个人服务,转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对多”服务。个性化签约包、费用减免等政策,让家庭成为健康守护的最小单元;村、镇、上级医院的转诊通道清晰指引就医路径,签约续期也更灵活。看着越来越多家庭参与签约,我们真切感受到政策优化为助老医疗注入的活力——这正是在为老人织密健康守护网。

慢性病管理的坚守
乡镇慢性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医院结合季节与老人病情特点精准施策:夏天侧重生活干预,冬天强化用药指导,以务实举措应对慢性病挑战。从任务部署到建档监管,每一步都承载着对老人健康的坚守,这正是基层医疗应对慢性病的韧性所在——为老人的慢病控制筑牢防线。

档案乡音共筑服务桥
健康档案的运用
健康档案收集着老人的基本信息,数字化平台让这些信息可查可用,就像为医生绘制了老人健康的“地图”。从诊疗到健康干预,档案提供精准依据,让乡镇助老医疗向精细化迈进,为老人健康管理带来便利,是基层医疗智慧化的小尝试。

乡医的沟通力量
乡医熟悉本村老人,是医疗沟通的关键纽带。面对老人对外部人员的信任隔阂,乡医凭借“熟人优势”传递健康知识与诊疗信息,推动助老政策和服务落地生根。他们既是基层医疗“温度”与“效率”的桥梁,让助老医疗服务精准触达老人;更在熟悉的沟通中建立信任,让健康守护更有质感。

队员感悟与分享
在高里街道中心卫生院的实践,让我读懂了基层医疗与乡村老人间的深层联结。那些被反复解释的医保条款、细致标注的用药说明,不仅是政策落地的末梢,更是乡村养老体系的重要支点。当慢性病管理与乡镇医院的日常服务相融,当医者的耐心成为政策温度的载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健康守护,更是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化的微观实践。这份扎根乡土的坚守,让我们坚信:点滴努力终将汇聚成河,让每个角落的老人都能被温柔托举。
——2024级临本1班王玉可
此次高里街道中心卫生院实践,让我深切感受到基层助老医疗的温度与韧性。从家庭医生政策到慢性病管理,从健康档案到乡医沟通,每一环都透着对老人健康的守护。这让我明白,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扎根基层的坚守。医学服务既要依托专业素养,更需融入人文关怀,这更使我坚定了以专业能力守护老年健康的信念。
——2024级临本1班刘方鑫
愿这次实践成为火种,让更多人关注乡镇助老医疗。携手优化体系、传递温暖,让乡镇老人的晚年因医疗守护更美好,让基层助老医疗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暖,以青春实践护航老年健康,让医疗温度照亮乡镇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