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二病区成功完成非支架辅助介入栓塞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
近日,我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与导管介入治疗团队齐心协作,为一突发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成功实施颅内左侧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患者术后复查结果良好,目前处于康复期。
患者王女士,65岁,12月22日,突发剧烈头痛、呕吐,遂来我院就诊。神经外科值班医师刘晓亮当即对患者进行紧急处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头颅CT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为颅内左侧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可能性较大,病情危重。
在导管室及麻醉科的配合下,神经外科医师加班加点,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颅内2枚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和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其中左侧后交通动脉瘤破裂为责任动脉瘤。经与患者家属沟通,同意行介入治疗责任动脉瘤。基于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各方面因素,神经外科二病区介入治疗团队立即采用介入治疗方式为患者行颅内左侧后交通动脉瘤栓塞术。整个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未用支架辅助致密栓塞成功。
此例动脉瘤特点微小,直径约2mm,达到微小动脉瘤栓塞极限,微导管到位难度增加,活动余地减少,稍有不慎可能刺破动脉瘤,又因瘤颈与后交通共同开口于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发育纤细,一旦采用支架辅助,可能造成弹簧圈弹出,致动脉瘤堵塞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遂经术前网上介入平台讨论,结合各大医院专家意见集中四条方案:第一,不用支架裸栓;第二,双微管技术;第三,选用支架,灯笼成型技术,保住后交通;第四,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同时牺牲后交通,让大脑后动脉代偿供血。
最终,从患者要求栓塞的意愿出发,并针对栓塞责任动脉瘤后不能抗凝的特点,手术决定采用第一条最佳方案,不采用支架辅助进行裸栓。这就要求手术医师进行栓塞微小动脉瘤时必须具有微导管头段的良好塑形技术。面对手术的高难度和精细度,曲荣波副主任医师凭借丰富经验,用Neiv导管最远端稳定支撑技术,将微导管头端一次性成功到达并固定在微小动脉瘤中心点,然后选用2mm弹簧圈,经微小调整,顺利成形,接着选用合适直径弹簧圈致密,每次造影均显示良好。整个手术不到1小时最后圆满成功。
颅内动脉瘤俗称“颅内的不定时炸弹”,易破裂出血,是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临床患者多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就诊,我们所处周边地区发病率极高。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主要有开颅夹闭及介入栓塞两种方式,前者需开颅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只需在大腿根部穿刺,利用导管将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达到治疗目的,与开颅夹闭术相比,创伤小,风险低,无刀口,恢复快。
非支架栓塞微小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我院神经外科在介入手术方面取得了更大的突破,这不仅为颅内动脉瘤重症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守护周边区域百姓健康架起了一道生命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