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消化内科内镜下巧建“隧道”挖除巨大肿瘤
近日,我院消化内科成功运用胃镜,为一例巨大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施行“内镜粘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恢复良好。此例手术的独立成功开展,填补了本地区空白,标志着我院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此类疾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该患者因“上腹胀痛”于外院就诊,行超声胃镜提示胃底体交界5×6cm巨大黏膜下肿物,辗转多家医院后慕名至我院消化内科就诊。消化内科主任刘一品教授带领消化内科团队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治疗方案,经超声内镜检查提示来源于胃固有肌层低回声病变,结合腹部增强CT表现,诊断为胃间质瘤可能性大。由于瘤体巨大,位置深,血供丰富,经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消化内科手术团队决定采用最新的内镜微创技术——“内镜粘膜下隧道切除术”。在麻醉科医师的密切配合下,刘一品教授成功在胃内建立“隧道”,仅用2个多小时便将直径5×6cm的瘤体成功剥离,术毕用钛夹封闭“隧道”口,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第3天即可进食流质食物。术后病理证实为胃固有肌层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消化道粘膜上皮层以下具有潜在恶变风险的肿瘤,具有长得深、难挖除的特点,这一类病变既往治疗以外科手术或腹腔镜切除为主,但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术后生活质量降低。传统的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虽可完整切除病变,但手术创面大,出血穿孔风险高,一旦穿孔,内镜闭合困难。由于胃腔的特殊性,以及胃壁的扩张和收缩性均较食管大,在胃部建立黏膜下“隧道”较建立食管“隧道”难度明显增加。
刘一品教授介绍说,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内镜粘膜下隧道切除术”的诞生为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该项技术经由人体自然腔道进行手术,运用最新微创切除器械和方法,在黏膜表层开窗后,沿黏膜下层开辟一条黏膜下“隧道”,并在内镜直视下切除粘膜下病变,再用金属夹缝合粘膜层切口。该技术将粘膜层及固有肌层分成双重屏障,操作中只需保证一层屏障,即可隔绝消化壁内外,不仅缩小创面,降低闭合难度,同时避免消化道漏的风险,真正杜绝消化道全层穿孔的可能。该项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起来的内镜新技术,手术风险大,技术难度高,能够独立开展的医院较少。